订阅
作者|志云说芝葭 来源|志云说 ID:ZhiYunView 你好,我是馆长凯先生。 最近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到石家庄。 石家庄打响了第一枪,就像新春天透进了第一缕阳光。 她像稚子学步一样蹒跚、摸索着前进。 其他部分地区也相继跟上了脚步。 上海、海南三亚、福建福州、吉林延吉、安徽合肥等多地相继取消区域全员核酸检测。 山东不查48小时核酸证明、集中隔离变居家隔离。 安徽合肥市倡导婚宴应办尽办。 山西制定了进一步的10条35项实施意见。 海南三亚、青海西宁、广州宣布在隔次密接解除隔离。 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,全国疫情防控正在迈出新的、积极的一步: 该管控的管控,该放开的放开。 大家不免有些期待,也有些忐忑:未来我们如何走出疫情,又将有怎样的变化呢? 正巧,许久未在公众面前发声的张文宏医生,在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,提到了相关问题。 他说: “我们内心非常清楚,最终走出疫情看的肯定是科技。但现在生物医药所做的这些贡献是不是已经提供了充足的支撑?我们相信中国是有能力来支撑我们整个抗疫,走出疫情。” 这些话非常积极阳光,让人充满了希望。 但评论区却把他骂惨了,不少网友言辞犀利,仿佛疫情的锅有一半得他背。 这与早前一窝蜂地夸赞他为“老百姓最喜欢的专家”的局面大相径庭。 就因为年初上海疫情破防,很多人将责任归咎在张文宏医生身上,认为他只会说漂亮话,实际上半桶水。 这样的话很没道理,但质疑声依然如潮水般涌来。 以前网上铺天盖地的”张文宏说“,渐渐地悄无声息。 张文宏也只得沉默,在公众视野消失了半年之久。 好不容易终于出来发声了,没想到再次被骂惨。 难道这些所谓的网友,比医生和专家的话更有道理? 难道让钟南山和张文宏闭嘴,病毒就能消失? 正是应了那句话:“看你不顺眼的人,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。” 无论是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也好,还是大家对医疗专家态度的转变也罢,都让人兴出世事变幻莫测之感。 疫情这些年,我们经历了太多,失去了太多,也生出太多前所未有的感悟。 近期的风云变幻让人有点无所适从,我有几点很深的感悟,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。 01 “二十条”不是躺平 取消核酸不是”不管不顾 有人看到“二十条”发布后,将其认定为“躺平”和全面放开。 当然不是。 吴尊友专家曾经这么定义:所谓躺平,就是除了加强疫苗接种以外,其他的防控措施就不再强调或者干脆不做了。 说得夸张一点,就是任你“自生自灭”。 所以部分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,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感,说这是“撒手不管了”、“摆烂了”。 家长不敢让学生上学,老板不敢让员工出工。 莲花清瘟卖断货,药厂都紧急招工加码生产;氧气机、呼吸机也成了紧俏货。 但看“二十条”就知道,我们不是不实施防控措施,而是对其优化。 有“去掉”“不再”,去掉一些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的防疫措施,去掉严重影响百姓生活的、过火的做法,例如“随意静默”“长时间不解封”。 也有“加强”“强化”,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机构的保护。 这是看到并回应了百姓的呼声。 政策出现松动之后,出现恐慌情绪是正常反应,毕竟凡事都要有个过渡。 地方政府也在尽量解决问题。 例如前两天石家庄关闭核酸检测点,很多人产生了恐慌。 还有部分私企要求员工必须持有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。 不久石家庄就增设了免费核酸检测网点。 相信实践出真理,这些细节问题,都会在一次次的调整中逐步解决。 疫情三年,国家已经为我们做了太多。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相信国家的决定,不制造焦虑,不过度恐慌,学会调整和适应,不管是精神层面,还是行动模式。 02 比病毒更可怕的 是错误认知和过度恐惧 因为疫情初期病毒带来的伤害太大,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感。 现在大部分人对疫情和病毒的认知还停留在三年前,将其视为洪水猛兽。 这种思维惯式很难扭转,但我们必须有所改变。 因为错误的、过期的认知一定会阻碍战胜疫情的步伐。 这几天,张伯礼院士公开表示: “从病毒进化规律推测,新冠病毒趋于稳定、毒力趋弱的概率大。” 自从奥密克戎出现以来,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疫情颇有“防不胜防”的趋势。 动不动就是单日成千上万的新增,无症状感染者奇多。 例如广州,从10月22日到现在累计报告感染者已超4.5万例感染者,九成以上无症状。 但是相应的,重症率和死亡率很低。 近期几个疫情处于焦灼状态的地区开了发布会,从相关数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。 广州,截止到14日的超3万感染者中,无一重型、危重型患者。北京,1187例感染者中,重型2例。重庆,超8000例感染者中,重型3例。 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,病毒在变,我们的应对形势也要发生变化。 未来,我们更要坚持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,用科技去对抗疫情。 就像“二十条”中表示的,要大力推进疫苗、药物研发,提高疫苗、药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。 这也意味着,我们每个人要比过去更了解病毒,官方也要落实科普科学防疫知识。 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。 03 学会换位思考,拒绝动辄网暴 对抗疫情这三年,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对立与冲突。 支持强硬清零的被人讽刺是“防疫爱好者”,希望放开的人被骂是“躺匪”,双方各执一词,互相攻讦,让舆论环境紧张不已。 坚持清零的人担心新冠后遗症,也担心放松后大量病例集中爆发,出现医疗挤兑的问题。 所以会出现自发静默的情况。 但坚持放开的人,是吃过或见过“过度防疫”的苦的。 他们对疫情的恐怖,不是阳了,而是突然被封控之后失去收入,房贷车贷压在头顶。 有人准备了许久的考试,因为一场疫情只能延期。 有人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 这些日常生活的伤害像刀子一样割人血肉。 站在各自的角度,双方都有委屈和难处。 可能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: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。 大家对防疫政策的争议和对立,无非是双方所处的立场不同。 这三年来,大家都不容易,只要换位思考一下,就能想通了。 经济和防疫,偏重哪一边都令人痛苦。 这并不是不让大家发表意见,我们每一次发声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,这值得赞许。 只是希望大家能就事论事,少一些谩骂和攻击,多一些理解和包容。 就像网络上对张文宏医生的辱骂,有些没有事实依据,只是一群人在发泄心中的不满。 他们断章取义,将张文宏医生塑造成负面形象,用无尽的恶意去揣测人家的动机。 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。 但这样除了网暴制造的乌烟瘴气,对我们防疫有何帮助呢? 要知道,我们每个人都是疫情的受害者,病毒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。 04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必须团结起来 才能对抗病毒 英国诗人约翰·多恩这样写道: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就是一张网,每一个个体都是连接的点,向周围辐射开去,联系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。 疫情之下,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。 石家庄政府发布的《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》,里面有一句话: “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” 不只如此,我们也要对家人和身边其他人负责。 因为一人不慎感染,就可能导致周围人都中招。 共同对抗疫情这三年,我们早已知道,我们个体不过是沧海一粟。 100万个新冠病毒加一起,才有1个人体细胞那么大,却能轻易地让我们苦不堪言。 但我们也知道,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微弱,集结起来的力量就有多震撼。 现在,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,而未来的疫情形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。 混乱复杂的局面和无秩序感让每一个人都有些茫然。 再加上冬天是防疫最较劲的时候,疫情和病毒需要我们共同去对抗。 所谓“上下同欲者胜,同舟共济者赢”。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席。 相信扛过去,恢复往日的欣欣向荣,只是时间问题。 希望之光正在向我们招手,你看到了吗? —End— 作者:芝葭,一个快乐的傻子,虽非一块美玉,也愿刻苦琢磨。志云说(ID:ZhiYunView),用美文和思考陪伴100万年轻人。 http://shxhsy.com http://shxhsy.com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