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阅
免费电视在线看最火影视 https://www.mianfeitv.cc 如果你的孩子先你一步老去,你会怎么办? 65岁的冯济真颤颤巍巍地走出卫生间,无助的泪水溢出眼眶。 她漂亮的西装裤,已经被自己的尿液浸湿,而她85岁的母亲蒋玉芝,正沿着她走过的路,一点一点清理地上的尿渍。 四目相对,冯济真崩溃地哭出声音:“妈妈……” 老母亲紧紧地拥抱住女儿,柔声安慰道:“不怕不怕,妈妈在呢。” 电影院中,抽泣的声音此起彼伏,而这仅仅只是电影《妈妈!》中,让人忍不住为之落泪的一个小小片段。 这对母女之间,究竟发生了什么? 父亲的缺位,让家庭系统失序 和许多越老越“任性”的母亲一样,蒋玉芝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。 她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,就是找女儿“麻烦”。 冯济真一大早为母亲做了丰盛的营养早餐,蒋玉芝看了一眼,就别过脑袋,一口不吃。 等女儿走了,她又悄悄拿出一瓶啤酒,点上一支烟,还故意留下这些“叛逆”的证据,等女儿回来发现。 女儿不让她做危险举动,在书架高处留下一张便利贴,上面写着:爬得太高会摔死! 她便顶嘴似的也留下一张便利贴,上面写着:不爬高也会死! 每当女儿把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,她总要把家里弄乱,气鼓鼓地手插着腰,埋怨女儿的“无趣”。 她甚至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,打扮精致地躺在客厅地板上装死,吓得女儿半夜里睡不好觉。 看见女儿狼狈的模样,她还笑着说“真好骗”。 这些生活片段,让我们哑然失笑,却又忍不住发问:这两个人,到底谁是妈妈,谁是女儿? 其实,她们母女角色的互换,在过去经历中,亦有迹可循。 随着故事发展,一段埋藏的往事渐渐浮出水面。 原来,在冯济真小时候,她的父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遭到冲击。 一天晚上,父亲回家,冯济真却不敢开门,而父亲就在那晚选择投湖自杀。 这件事成了冯济真的心魔,她愧疚万分,终生没有婚嫁,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。 也许正因为这样,冯济真性情冷漠,平日里都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。 但女儿的冷漠,却加重了母亲的孤单与不安。 所有的“任性”,都源自母亲对关注的渴望。 她因为害怕孤独而向女儿索取关爱,自己便退回孩童状态; 而女儿则摒去情感,活得如机器一般,只知照顾母亲,替代了家长角色。 这个家庭,在父亲的缺位下失序了。 海灵格曾说:每个家庭系统中,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。 当一个家庭里的成员扮演起不属于自己的角色,原本的稳定就会被破坏。 看似和谐,实则暗流涌动,每个人都过得小心翼翼,真实的情感无法流动,也无法获得爱的滋养。 所幸的是,序位从不静止,它有生命的原则,当一个家庭有足够的爱且直面失序问题时,一切就会各归其位。 很快,冯济真得知自己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。 而这不幸的病魔,却带来了母女“归位”的契机。 疾病唤醒爱,母女状态“归位” 这一天,冯济真带着母亲来到养老院。 办理完入住手续,他们一起坐在小剧场里观看演出。 蒋玉芝看得心不在焉,难掩眼中恐惧。 她颤抖着声音问女儿:“是遗弃,还是惩罚?” 女儿的态度依旧冰冷,没有解释什么,只淡淡地说:“是帮忙。” 冯济真起身离开,躲在后台悄悄观察母亲。 她看到母亲仰着脖子,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离去的方向,心里酸楚难耐。 其实,她并不想将母亲送到养老院,而是因为她没有办法。 她被诊断出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,没过多久,她就会变成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病患,她不愿意成为母亲的负担。 可谁曾想,第二天,母亲就借口半夜睡不好觉,吵闹着让工作人员把她送回家。 面对母亲的依赖,无奈之下,冯济真只好坦白自己的病情。 震惊之余,蒋玉芝却挺起了胸膛,坚定地说:“每个母亲都是母狼,保护孩子是母亲的天性,我会保护好我的小孩。” 为了让自己更强壮,更好地照顾女儿,80多岁的老太太每天早起锻炼身体、举哑铃、做平板支撑; 她认真为女儿写“发病记录”,在夜里女儿因幻觉闹腾时,默默地守在她身边;在女儿尿失禁时,紧紧拥抱着她,告诉她:“不怕不怕,妈妈在呢......” 女儿在熟悉的地方迷路,她连忙假装是自己迷路询问旁人,温柔地保护着女儿的自尊心; 蒋玉芝在本能的驱动下,回归母亲本位把“母爱”给予了女儿,她不再是一个弱小的索取者,而是做回了强大的母亲。 在病情影响下,压抑多年的冯济真,也开始真实地表达自己情绪。 找不到东西时,她迁怒母亲,骂她“老东西”;母亲拦着她不让她淋雨时,她居然一口咬在了母亲的胳膊上; 医生到家里来帮忙处理伤口,女儿却在医生走后威胁着说:“我打了你,你为什么要和外人说?” 这是一种近乎残忍的释放,但同时,也唤醒了冯济真作为女儿的“本能”。 一个孩子,只有在归于自我、找回婴儿时期的“全能感”时,她才会做出类似“报复性”的情绪表达。 这是因为她潜意识里知道,母亲是爱自己的,永远都不会离开自己。 而当所有的痛苦被摊开,放在光明的地方,被自我看见、被关系接纳,才有被治愈的可能。 面对女儿的喜怒无常,蒋玉芝没有一句怨言,她容纳了女儿的所有恐惧,把她放到正确的家庭序位上,用温暖护佑着。 此时,母女状态归位,爱开始在她们之间自由流动起来; 也让过去心魔所造就的隔阂,有了和解的可能。 在爱里疗愈,拥抱生命本真 一天晚上,母女两坐在床上回忆起过去的事情。 这时候的冯济真,已经不认识眼前的母亲了,以为她只是一个和母亲很像的“好人”。 她倾诉着过去的痛苦,以“我杀过一个人”为开场白忏悔,生平第一次表达了对父亲死亡的愧疚。 而母亲早在她忏悔前就选择了原谅,温柔地对她说:“好好睡吧,这世上的人比你想象得坚强。” 为了帮助女儿解开心结,蒋玉芝帮着她整理好了父亲的考古日记,日记的出版极大地安抚了冯济真疼痛的心灵。 在一次幻觉里,她回到了从前的家。 有爸爸、有妈妈、还有年幼的自己。他们在小小的老房子里,随着音乐翩翩起舞。 父亲、母亲和女儿,他们都回到了自己位置,守护着家庭的稳定,让一切都在和谐的状态中自然流动。 电影的最后,蒋玉芝带着冯济真一起住进了养老院。 原因是她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,已经无法独自照顾女儿。 此刻,她们母女需要共同面对生命的挑战,所幸的是,她们能够在彼此的和解中,找到最坚定的力量。 冯济真曾说:“妈妈是海,我是一滴水,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”。 导演对此的解读是:“大海是她们的精神家园,海浪象征母爱的力量也代表人生的浪潮。” 唯有爱的力量,能够拥抱世间所有热爱她的生灵,这才是不断轮回的生命中,最本真的美好。 我们许多人在生活中,可能也都经历过一些伤痛,这些伤痛让我们的家庭关系失序,得不到爱的滋养。 如果不去做疗愈的功课,有朝一日,这些失序,便会给我们带来痛苦。 为了更好地疗愈,我们需要觉知自己所处的位置,明确自己是不是承担了不属于自己角色的责任。 比如: 父母无底线的索取,你是否全盘承受了?是否过度在意父母的生活细节,甚至没有自己的人生? 又或者,作为父母,你是否过度依赖孩子,把全部的未来都寄托在孩子身上? 如果有,请把自己抽离出来。 我们无需奢求他人的改变,只需要回归自己在家庭系统中的位置,就是改变的开始。 照顾好自己,交还不属于自己的责任,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。 海灵格说:“爱是秩序的一部分,秩序是早已被排定了的,爱只可以在秩序的范围内成长。” 回归本位,让爱发挥它本来的作用,我们便可在真与美中体验生命的澄明。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